一半春随残夜醉,却言明日是花朝。——汤显祖《花朝》
花朝一半春,花雨春一半,春天的一笔一划,都是由花写成。春归来,繁花开,东风暖,草轻软。花朝将至。
花朝节,是指百花的生日,简称花朝,也称“花神节”,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、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、二月二十五举行。
“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,无雨百花熟”农历二月十二日,是百花的生日。古人为了庆祝,春天到来、百花盛开,特将这一天命名为——“花朝(zhao)节”。
因各地花开不同,所以花朝节的时间并不统一,从二月初二到十五都有。也正是因为花朝节的多变性,让它成为了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。
“花朝节”有游春扑蝶、种花挖野菜、制作花糕等节日风俗。同时,这天也称为女儿节。这天,女孩子们相聚玩耍,结交好友。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,吃花糕,行花令,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。
从宋代开始,花朝节成为了民间大节,也是中国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节日期间,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,称为“踏青”,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,称为“赏红”。各地还有“装狮花”、“放花神灯”等风俗。
花朝节的由来
关于花朝节,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,相传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,善于种花养花,因此被后人尊为“花神”。
自唐朝之后,花朝节便成为当时一年之中最为重大的节日之一,这主要是得益于武则天。武则天嗜花成癖,每年到了花朝节这天,她总会让宫中的宫女外出采集百花,随后制作成花糕,赏赐给群臣。在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之下,花朝节开始在朝廷和民间流传,此后各朝各代,都保留下了这个美好的节日。
在那时,人们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、二月十五的花朝节、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“月半”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。
十二月花神
花神庙祭花神,是花朝节重要内容。花神庙内供奉有十二月花神。这十二月花神因时代不同、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不同,所祭花神也多有不同。
十二花神较为流行的版本:一月梅花神,二月杏花神,三月桃花神,四月蔷薇花神,五月石榴花神,六月荷花神,七月水仙花神,八月桂花神,九月菊花神,十月芙蓉花神,十一月山茶花神,十二月腊梅花神。
这十二月花神,还被与十二个历史人物相比附,单月奇数为男神,双月偶数为女神,这也只是许多排列中的一种。按照典籍记载,十二月花神有都使用男性的,也有都使用女性的。
花朝节的习俗
1、踏青赏花
唐宋时期,每当花朝节到来,贵族士人纷纷相约郊外,此时遍地花开,可席地而坐,男子畅谈古今,女子游春野步。
可在亭中,赏花品茶,传花令,抽花签,斗草,写诗,饮酒赋诗,观看歌舞,欢声笑语,持续不断。落花满天飞,拂了一身还满,醉倒于花下,甚是风雅。
2、祭花神
百花生日是良辰,未到花朝一半春;万紫千红披锦绣,尚劳点缀贺花神。
花朝节,是百花的生日,也是祭祀花神的良辰。
不同于其他祭祀礼节,祭祀花神并非一定要到庙里烧香,在花树下祭祀行礼,同样能收到花神的祝福。
3、挑菜种花
花朝节前后,正值早春,此时郊外的白蒿、荠菜等春天野菜最为鲜嫩。这一天,古人会相约到郊外挖野菜,品尝野菜的同时,何尝不是在品尝春天。
民间种花,文人则行栽花盆景,插花贡酒,香的雅事。插花供于画下案上,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画上经常可以看到。
4、赏红
花朝节清早,姑娘们会绾帘出阁,将五色纸笺系于花枝之上,谓之“赏红”。据说,这样能护佑花木,不惧风雨。“朔风如有意,容易莫摧残。”护花,亦是惜春。
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,绸带在花枝上,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。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得最漂亮者为魁,边祈福,边赏花,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。
5、食花糕、春菜粥
唐朝时,武则天甚爱花,每年花朝节,命宫女采花,捣碎,蒸成糕点。姑娘们在花树下设席,以花裙为幕帐,围坐在一起,抽花签,飞花令,吃花糕……眼前花开,手有花糕,口有花香,花开一时,惜得一时是一时。
在花朝节前后,人们会外出采花,制作花糕。制作过程并不繁琐,将鲜花和米一起捣碎,蒸制成糕即可,一部分留着自用,一部分送给亲朋好友,送上春日的祝福。
春菜粥:粥里放雪菜(或加毛豆)小辣椒。
“春风如贵客,一到便繁华。”桃花始红,梨花月白,樱粉如云,玉兰盛放……
农历二月,春风正暖,鲜花正艳。愿所有美好,都会如约而至。花朝节将至,你准备好过春天了吗?
(图文资料来自网络,侵权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