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水仙肉桂,到大红袍,武夷岩茶焙火次数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
丨首发于百家号:小陈茶事

丨作者:李麻花

《1》

有人真诚发问,现在还能遇到焙火六次的岩茶吗?

哈,什么,焙足六次火!

我没听错吧?

正当麻花还在心里纳闷时,又看到了接下来的一行字。

“感觉现在基本都是两三次焙火,我感觉还是多焙几次口感更好,两次焙火的足火茶和六次焙火的足火茶,口感完全不一样,好怀念……”

看着这,已经可以肯定,对方%是被人开涮了。

岩茶领域里,拿焙火次数和时长作为卖点的茶,都是在搞笑。

对岩茶来说,焙多少次并不是主要的。

关键是看茶能不能焙透,口感好喝。

若是固执要求特定的焙茶次数,结果反而将茶焙死、焙空,岂不成了弄巧成拙?

《2》

足火茶和焙火次数,有关联吗?

没有直接关联。

打个比方,一锅肉要炒几次才能熟透?

这问题本身就很奇怪。

一道菜好不好吃,重点是原料、调味、火候等。

火候到了,一次炒熟端上桌,未尝不可。

做成回锅肉的方式,再炒一次,也能别有风味。

但出门吃饭时,从没见过哪个菜馆会这样介绍,自家的菜炒了六次才上桌。

因为这一听就让人没胃口。

就像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,一桌盛宴后,连续吃上好几天隔夜旧菜。

热了又热,炒了又炒。

夸张的时候,能从初一吃到初五,吃到让人崩溃。

如果炒一两遍就能熟透,又何必炒这么多次?

做茶也是如此。

若是大胆些,可以直接一焙到底,不过这种做茶方式风险很高,好茶舍不得这么做。

多数情况下,在盖灰厚薄适宜、温度足够、翻焙频率适中前提下,假设焙两、三次就能将一款茶焙成足火。

那么,再继续焙下去,没有必要。

焙茶次数过于夸张,反而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。

比如,依靠多次复焙得出来的陈茶。

经历曲折,饱经风霜的陈茶,品质堪忧。

一来,它比不过年华正好的新茶。

二来,它不如“存得好”的陈茶和老茶。

复焙次数多,说明它一开始没有焙到位。

真正打定主意,从做茶时就打算存成老茶喝的茶,做青和焙火一早就打好基础。

从而确保这批茶做出来后,能放上三年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,即便不复焙,也不必担心变质变味!

反观那些,因为卖不掉/库存积压/逐次复焙后,被动留成陈茶、老茶的岩茶。

在焙过来,又焙过去,反反复复不断折腾下,内质一早就被损耗了!

《3》

岩茶焙茶次数太多,有何坏处?

去年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。

某茶掌柜颇为得意的介绍一款岩茶,据说制茶时费了很多功夫,单单焙火就有10道!

焙茶10次?

偶买噶,这个惊人的焙茶次数,估计会让焙茶师吓晕。

要真是焙了10次,这茶岂不成了焦炭?

结合现实看,岩茶的焙茶主张点到为止,焙茶次数多,不代表一款茶焙得好。

焙到位,才是关键。

要是盲目焙茶,多次焙茶,反复焙茶,那只会带来一连串负面影响。

比如,损耗茶香。

比如,破坏养分。

比如,一不小心失手,将茶焙成焦炭,彻底报废。

再比如,增加碎茶损耗。

结合现实看,通常只有一开始没有焙到位的茶,才需要不断返工。

就像满是漏洞的程序,需要不停打补丁,才能勉强运转。

焙茶时,需要将茶叶从仓库里搬出来,倒入焙笼。

为确保受热均匀,还要不时翻动(翻焙)。

最终,在焙茶结束后,再次装箱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干燥酥脆的岩茶条索易碎、易损耗。

按某户茶农的说法,他们焙一斤茶下来,少说也要碎掉半两茶。

这些碎成渣末、细屑、甚至粉末状的茶,品相不佳。

需要专门再筛出来,不适合再装入泡袋,卖给客人。

所以,这一笔碎茶损耗成本,也需要专门算进去。

算下来,焙茶次数过多,意味着损耗成本大,百害而无一利。

但凡以“焙茶次数多”为卖点的岩茶,在懂行的人眼里,不过是一场笑话!

《4》

普通茶客买茶,需要关心岩茶的焙茶次数吗?

没必要,钱钟书先生讲过一个名句。

“吃了一个鸡蛋,觉得味道很好,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鸡?”

这在各行各业各领域,统统适用。

对普通茶客而言,买一款岩茶,更应该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ordosmjjdfwzx.net/afhzp/6670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