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阳日报云梦周刊头条端午祭祀只为一个

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 http://www.znlvye.com/
今日《岳阳日报》云梦周刊头条发出本人《汨罗江揭密之六》:《端午祭祀只为一个灵魂的永生》

本文还原了汨罗江祭祀屈原的真实历史。澄清了磊石山屈原庙、汨罗渊北汨罗山屈原庙(唐后统称为汨罗庙)历史事实。古代的汨罗,指的就是屈原管理区的河泊潭。

岳阳日报年06月25日09:46来源:岳阳日报特稿部

彭仁满

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。博闻强识,志向远大。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。提倡“美政”,主张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。因遭贵族排挤诽谤,晚年历经“一疏(汉北)一放(沅湘)”的人生经历。

公元前年被顷襄王“怒迁”到岳阳磊石山,定居九年后,历沅湘四水。公元前年回到汨罗渊。公元前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,屈原自感救国无望,于端午祭龙之日,自沉屈原区境汨罗渊(河泊潭),以身殉国。

屈原的楚辞“与日月争光”,成为中华诗祖。屈原热爱国家的“独立不迁”“九死不悔”“上下求索”精神品格和情怀,得到人民的敬仰。

1

公元前年,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,经汨罗渊,对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屈原深致伤悼,作《吊屈原赋》,留下“投书吊汨罗”的文学经典,开启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流;时隔多年,受“宫刑”出狱的司马迁,观自沉渊,作《屈原列传》,留下“泪滴江潭”的文学典故,屈原事迹进入全国视野。

东方朔《哀命》记载屈原到汨罗后隐居汨罗渊石头山,《拾遗记.洞庭山》也记:“屈原以忠见斥,隐于沅湘,披蓁茹草,混同禽兽,不交世务,采柏实以全桂膏,用养心神;被王逼逐,乃赴清冷之水。楚人思慕,谓之水仙。其神游于天河,精灵时降湘浦。楚人为之立祠,汉末犹在。”《湘中记》云:“屈潭之左玉笥山,屈原栖此作九歌。”可知洞庭山实为磊石山,唐代首次敕封磊石屈原庙为昭灵侯,认定《拾遗记》所记。

“水仙”说明汨罗江人民首先将屈原作为水神崇拜。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崇拜,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,所以水神崇拜盛行。从唐代开始,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,因此磊石庙率先改成了洞庭龙王庙。

这是汨罗江祭祀二妃水神(黄陵湘山祠)、屈原水神而演变的结果。历史记载中磊石山楚至唐均有屈原庙、洞庭庙,宋到清乾隆年前均有屈原行祠(即三闾祠、屈子祠)、宋代洞庭庙改为万岁寺(内有洞庭君)、明代复建洞庭庙至公元年长沙大会战时毁于炮火。

磊石山正是《柳毅传书》“湘水之滨”“洞庭之阴”故事的龙洞背景之地。

楚人对龙的崇拜也由来已久,汉代进入成熟阶段,刘邦创建汉朝,称自己为“真龙天子”,其后皇帝均以真龙天子自称。

实际上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,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(罗湘)、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。当时的祭祀主要是为屈原招魂,民众把屈原当成“水神”“龙神”,以求祈福去灾,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
汨罗江龙舟一直是“龙头凤尾”的制式,船头是龙头,船尾是由九根竹片刷上红油漆当而作凤尾。马王堆出土的《楚人御龙图》也正是这种样式,是为逝者招魂续魄。形成这种独特的形式,是此地的凤凰山、磊石山(又名龙寿山)自然条件,也反映了楚人龙凤崇拜传统情结。九根竹片,跟《九龙闹洞庭救屈》《女媭救屈血染竹篙》的传说故事有关联。至今古罗地区丧葬习俗中的龙杠、龙挑、棺木放仙鹤(凤)、七七四十九天后烧“龙包”,均为这一古老的习俗所留存。

2

屈原区屈原庙历代均有两座,除了磊石庙(三闾祠),还有汨罗渊北凤凰汨罗山上汨罗庙(屈原庙、三闾庙、屈子庙),乾隆十九年,汨罗庙被迁移到今天的屈子祠地,后改汨罗庙名为屈子祠。

磊石山为洞庭山,《山海经·中山十经》记:“洞庭、荣余山神也,其祠:毛用一雄鸡、一牝豚刏,糈用稌。……五彩惠之。”《续齐谐记》:“屈原午日投汨罗(河泊潭)死,楚人哀之。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欧回(或作区曲)白日忽见一人,自云三闾大夫,谓欧回曰:‘君尝见祭,甚善。但当年所遗,并为蛟龙所窃。今若有惠,可以楝叶塞其上,以五色丝缚之。此二物,蛟龙所惮。’回依其言。今作粽带五色丝及楝叶,皆汨罗之遗风。”

两据“五彩”充分说明汨罗之遗风是将磊石洞庭山祠祭水仙、龙神的习俗沿袭到了屈原身上。

元嘉元年(公元年),南朝宋湘州刺史张邵亲临汨罗渊祭祀,并请颜延之作《祭屈原文》,首开公祭屈原历史。“唯有宋五年五月五日,湘州刺史吴郡张邵,恭承帝命,建旟旧楚。访怀沙之渊,得捐佩之浦。弭节罗潭,舣舟汨渚。乃遣户曹掾某,敬祭故楚三闾大夫屈君之灵。”“恭承帝命”,说明得到了朝廷旨意。罗潭就是汨罗潭、汨罗渊,为今河泊潭春江嘴。

唐天宝七年(公元年),玄宗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,置柯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。并命地方官“岁时致祭”,将祭祀屈原正式纳入朝廷祀典之列;汨罗渊北屈原庙,唐末后定名汨罗庙,内设渔父祠。

正式敕封屈原始自晚唐。唐哀帝李祝天祐元年(公元年)九月二十九日,敕封屈原“昭灵侯”。《旧唐书·哀帝本纪》载∶“三闾大夫祠,已封昭灵侯,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。”梁开平元年(公元年),马殷奉命重修磊石屈原庙,请敕屈原加封威显公。此年马殷自己也被后梁封为楚王。

此后,历朝数次给屈原追赠封号,官府数次修建庙宇,每次加封和修建都由州、县官员亲临祭奠,有宋知潭州府事真德秀、湘阴知县胡哲、元湘阴知事宋仁仲、孙天才,明湘阴知县黄知让、戴嘉猷等等。

余光中等祭屈原

历代公祭屈原的正庙在汨罗渊。宋代将汨罗庙定为屈原正庙,此庙正式成为端午公祭屈原之正规场所;磊石屈原庙则变为行祠(湘阴县城屈子祠、临资口屈子祠也为宋代至清代行祠)。

宋祥符中(公元年左右),在汨罗庙东增建汨罗书院;宋元丰五年(公元年),改封忠洁侯;政和元年(公元年)后统一为清烈公,在这个时期前后,僧人和山改凤凰玉笥山屈原故宅为南阳寺。《湘阴县图志》记:“(宋)僧和山开南阳古寺”;南宋绍熙三年(年)朱熹守潭州,奉敕修缮,复名汨罗庙。元至元十六年(公元年)重修汨罗庙,改称清烈公庙;元延祐五年(年)加封忠洁清烈公。

明洪武二年(公元年)知县黄思让重修汨罗庙,并在庙前修复濯缨桥、独醒亭。嘉靖二十年(公元年),知县戴嘉猷拆除南阳寺,在原址重修汨罗庙。南阳寺带着屈原故宅匾迁移到南阳渡奉屈原香火。

公祭屈原,清代明确规定,祭日为五月初五,地点为汨罗渊。雍正九年(公元年),加湘阴县城屈原行祠春秋二祭,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。《湘阴县图志》载:“以五月初五日致祭,用帛一、爵三、羊豖同俎、簋一、笾二、豆二。”

清乾隆十九至二十一年(公元年)故渊(汨罗渊)北汨罗庙被徙建于玉笥山东;同时移建濯缨桥、独醒亭、招屈亭,增建骚坛。清同治十二年(公元年),李元度首倡,新建屈子庙,内设女媭祠。年古罗城、屈子庙、屈子祠同时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屈子庙留存至年被当成“四旧”拆除。

年8月15日,湘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,在屈子庙朝庙祭祀,在河市河举行大型龙舟赛;年屈原农场围垦合拢成功,在河市河龙舟竞渡,中央新闻制片厂摄制新闻纪录片《汨罗江上赛龙舟》,全国播放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,汨罗江龙舟首次在全国亮相并向世界推介。年后竞渡活动中止,年龙舟比赛在汨罗江归义河举行,中央台拍摄了纪录片,国际友人前来观看。1年岳阳市在南湖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龙舟赛,此后大型龙舟赛事均由汨罗市举办。

……

端午祭祀,让屈原的灵魂得到了永生,也让爱国精神统一凝聚到了端午龙舟之上。

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这是屈原独立不迁的爱国情怀;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这是屈原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怀;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这是屈原探求真理的精神……

端午自屈原之后成为中华民族“自强不息、团结拼搏、奋勇争先、勇夺第一”的精神洗礼,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每年端午澎湃在华夏的江河湖海之上。

编辑:徐颖

如何正确理解屈原《哀郢》的“上洞庭”是解决屈原落脚地的关键屈原端午龙舟|引浪漫主义文化源流成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龙舟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ordosmjjdfwzx.net/afhhy/9008.html
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