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莘庄,15分钟带你走近诗和远方澎湃

<
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一座城市的根,在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备日益趋同的今天,文化让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底色。莘庄镇凭借便捷的交通条件被外人熟知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居住;又依靠自身不断发展进步,一改从前的“卧城”属性,让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精神的“归属”。

近年来,莘庄镇不断通时合变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闭环式公共文化服务。线上,融入特色“自选动作”,联通“文化云·上海”,搭建公共文化供需管理平台,打造“莘庄文化云”线上、线下一体化服务新平台及线上特色专栏,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。

南马文化客堂间

TODTIME时间廊公共艺术空间

线下,莘庄镇建设有1个文化活动分中心、7个社区邻里中心、2个文化客堂间、10个市民文化广场和1个城市书房,持续推进文化活动配送项目,将优质活动资源下沉到全镇居村活动室、邻里中心、文化客堂间等阵地,实现“你点我送”的公共文化服务,文化惠民服务“有求必应”。

莘庄用自己的行动,做实地区公共文化服务,擦亮莘庄文化品牌,打造具有莘庄魅力的“15分钟文化生活圈”。

书画展览

沪剧演出

让书香触手可及

在公共文化服务上,莘庄镇加大经费投入,不断优化全镇文化设施布局,使其多元发展。

在莘庄水仙苑外围墙上,文明和建筑碰撞在一起,巧妙地“嫁接”上了时尚“莘”元素。这片“莘声墙”设计布置了33块版面,定期更新内容,展现“莘”故事,传播“莘”文化。

最新一期的内容与知名企业大星文化公司合作,绘制了33本图书的图文介绍,家门口散个步就能体味阅读之趣,文化维度在这里延伸,普通墙面带上了“书香”和人文气息,整条街道一下子“活”了起来。

此外,10台莘庄镇“智慧书吧”今年成功落地运营,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格“再添一笔”。

依托24小时无人自助终端、移动客户端及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的“智慧书吧”,只需一部智能手机,30秒即可完成图书借阅。选址涵盖社区、商圈、商务区,创新借阅模式“免办证、免押金、线上预约、线下借还”,让“书香”触手可及,打通市民纸书阅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焕活非遗技艺

上海小囡的童年都有长辈钩花帽的记忆,编钩线帽的技法“钩针编织”是让所有莘庄人骄傲的百年非遗文化瑰宝。

年,钩针编结被列为《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;年,被评定为“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”;从年至年度,莘庄镇(钩针编结)连续三届获评“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

为了做好钩针编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、保护和开发工作,莘庄镇先后编写了钩针编结初、中级教材,并编辑出版了《莘庄钩针编结艺术作品集》和《莘庄钩针编结》,不遗余力地保护并传播莘庄人引以为傲的记忆。

今年,莘庄镇开展“非遗进社区,进学校”活动,让非遗文化走近居民、孩子身边。镇文体中心联合邻里中心和社区学校开展钩针编结春、秋季班培训,鼓励钩针爱好者们积极参与进来,在家门口就能感受“非遗”的魅力。

同时,莘庄镇联合莘松小学,依托其“尚美育人”的办学特色,开设了钩针编结特色课程,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林花老师授课。不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去新鲜血液和时代特征,让非遗从被保护的遗珠变成种子在普通居民中扎根,自我良性生长。

“擦亮”文化品牌

在新时代背景下,莘庄镇也在不断努力让文化品牌效能扩容,与时俱进更新传播媒介和形式,将“莘”文化多样化送到市民们的身边。

“我们的节日·人文元宵一莘庄灯会”历经13个年头,已成为莘庄镇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。后疫情时代的灯会一改往日模式,打破围墙,从单一的莘城中央公园,扩展到包括沪闵路行政中心——沪闵路段、仲盛商城商圈等9个点位,串联在一起在莘庄版图上形成一个“牛”字。各类主题花灯分散放置在莘庄的大街小巷,照亮整个莘城。

莘庄人自己的演播室——莘光直播间到今年为止已推出四季3期,把莘庄的来历、民风名人、建筑风景、民间技艺等,以脱口秀、人物访谈的形式进行介绍,用贴近百姓生活的网络小视频进行传播,点播量期期破万。活用线上形式拓宽“15分钟文化生活圈”视野,反而拉进居民和莘庄文化的距离。

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,莘庄镇未来将升级成为城市副中心。为此,莘庄镇将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城市副中心建设,持续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和服务体系,进一步丰富“15分钟文化生活圈”内容。同时,逐步探索文化项目推动文化消费新模式,实现商旅文化融合发展。打造以集约化、业态化、博览化等聚集一体的文化创意空间,使其成为标志性的莘庄文化新地标。

文字:莘庄镇

原标题:《在莘庄,15分钟带你走近诗和远方!》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ordosmjjdfwzx.net/afhhy/8683.html
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