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贫故事17水族宋水仙带着绣娘奔小

水族,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,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(侗台)语支,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、象形文字、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。自称“睢(suǐ)”,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。图腾为鱼,饭稻羹鱼是其重要社会习俗。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、都柳江上游地带,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、荔波、独山、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,黔东南的榕江、丹寨、雷山、从江、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,此外,在广西北部的河池、南丹、环江、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,水族人口数为人。手工艺品有剪纸、刺绣、印染、雕刻等。其中,水族马尾绣是最具特色的刺绣工艺,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本网记者文/李思瑾图/视频杨昌鼎“我与马尾绣已相伴大半辈子。”宋水仙坐在自家开设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里,充满爱意地看着背带、绣片、绣花鞋等藏品,“它们都是我的宝贝。虽然大部分很旧,有些甚至有一两百年的历史,但是它的美不减当年。”宋水仙出生于三都自治县三洞乡板闷村,和其它水族女孩一样,在刚懂事的年纪就拿起针线做刺绣活。宋水仙在自家开设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里,为记者介绍马尾绣背带。20岁刚出头,宋水仙嫁到了三洞乡板告村。板告村女人以绣马尾绣为主,是远近闻名的“马尾绣之乡”,宋水仙丈夫的祖母是当地出名的“巧手”。农活之余,她便向祖母讨教刺绣技艺。有一天,她和村里的妇女们坐在院坝里刺绣,来了一位外国人,向他们问起马尾绣背带,最后以高于当地市价好几倍的价格将家中的旧背带全部买走。宋水仙生出了一份担忧:“如果我不将它们收集起来、好好保护,我担心后辈们就看不到自己民族的东西了。”宋水仙开始走访三都的各个水族村寨,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乡亲们手中的马尾绣,以及水书钱、牛角雕刻的旱烟盒、水族老银饰、老铜鼓等物件。即使在生活捉襟见肘之时,她也未舍得出售任何一件藏品。宋水仙指导当地绣娘马尾绣技巧但藏品收集不易。“遇到一件马尾绣背带,我可能要几年以后才可以买到。我要去结识它的主人,要和他们打交道,相处久了才能得到信任,他们才愿意将自己使用过的物件卖给我。”宋水仙每每得到自己心仪的马尾绣作品,就会兴奋好久,甚至乐得一晚上睡不着觉。年,宋水仙在自家的木楼上建起了县城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,免费对外展出自己多年收藏的马尾绣精品。“我收藏的作品,是用来写进历史;开发文创产品,是为了融入生活。”宋水仙说,在水族村落里,马尾绣图案只绣在小孩的背带、翘尖绣花鞋、女性围腰胸牌、刀鞘护套等日常生活穿戴上。她还希望,在传统的用途之外,找到马尾绣新的用武之地,她开设了三都自治县首家马尾绣工艺品店。精美的水族女人绣花鞋。刚开始,她们做出的东西仍然很传统,比如,按照水族女人绣花鞋的做法,密密地绣满各式图案。而现在,他们只会在鞋面绣一小朵花,或者一只蝴蝶,作为点缀。“以前绣一双绣花鞋要花上近10天的时间,卖得三四百元。现在这样的设计,只用4天就可完成,且出售价格反而更高,可以卖得一两千元”。“卖得最好的马尾绣工艺品是饰品和包类。”宋水仙说,一个挂脖子上的马尾绣银吊坠元,马尾绣银耳环元一对。渐渐地,宋水仙的马尾绣工艺品店也扩大成立了工艺品公司,多位绣娘长期参与其中。同时,公司还灵活带动了当地多名绣娘的家庭增收致富。年开始,宋水仙所创办的公司又接到了新的“挑战”。深圳天赢集团提供皮质的包,要求水族绣娘们在皮上作绣。现在网上卖的特别好的,马尾绣小饰品。在皮上刺绣很讲究,一针一线都不能出错。“太细的针头,穿不过厚实的皮革,粗一点的针头,又会在皮上留下明显的针孔。线太粗也不行,针穿过去了,线又下不来。”尝试了40多种材质、厚薄不同的皮料,换了10多种大小不一的针头,以及不同粗细的绣线,一次又一次不停变换组合,他们终于找到一些门路。“现在,多位绣娘都能熟练地完成皮上刺绣的工作。我们还将持续培训更多绣娘。”宋水仙说,“以前马尾绣一直都是藏在大山里,鲜有人知。皮革是一种新的载体,能更多地向外界展示它的美。我们三都水族也会有更多绣娘因此而富。”编审:彭奇伟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ordosmjjdfwzx.net/afhhy/7572.html


当前时间:

冀ICP备2020029325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