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百家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喝茶的时候,我们常会用到“醇”这个词。
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有人觉得和甜有关,像滋味绵绵的红糖水,甜醇润泽。
有人将它和酒联想到一块,喝茶的感觉像饮一杯醇酒,味浓香郁。
最早的《说文解字》里,将“醇”解释为不掺水的酒。
想来当时的古人,要是喝了这纯纯的醇酒,还真是会三碗不过岗。
最后当然也有人认为它和浓度有关。煮一锅参鸡汤/银耳羹,稠稠糯糯,胶质丰沛。
话说最近在我们的直播间里,看到了这样的提问:
“岩茶味道重和汤感醇厚,是同一个概念吗?”
这个问题,提得很有“梗”。
要知道,浓非厚,淡非薄。
茶汤的味道重,当然和汤感的醇厚不相干。
《2》
任何的茶叶,都包括了三大基础茶味物质。
茶氨酸、茶多酚、咖啡碱。
好茶的内在物质丰富,尤其是以茶氨酸为主的养分含量高。
而劣质茶,内质单薄,苦涩味积累较多。
滋味感重的茶汤,是因为茶汤内的茶多酚、咖啡碱含量高。
茶多酚味涩,咖啡碱味苦,喝起来又苦又涩又重的茶汤,味道非常的重口。
但这样的味道重,可不代表汤感醇厚!
汤感醇厚,要求茶叶本身的内质丰沛,养分含量高,茶氨酸丰富。
只有好茶,才能泡出醇厚的汤感。
而味道的浓重与否,其实和岩茶品质无关,和泡出方法有关。
将“浓非厚”延展开来,就是今天的话题。
滋味浓,不代表茶汤有内容。
很多入门级的小白,是这样理解茶汤“浓淡”的。
“浓不就是厚吗?不就是浓重吗,浓郁吗?
淡不就是单薄、寡淡吗?”
……
这样的理解,误会了“浓”的来源。
提问,我们平时泡茶时,什么样的情况会让茶汤泡浓?
很简单嘛,和投茶有关,和坐杯时间有关。
盖碗冲泡武夷岩茶,标准盖碗泡茶一般是投茶8克。
如果个人朋友的口味重,投茶量多一点,那样茶汤会泡比较浓。
又或者买到手的岩茶,每泡茶装9克,装10克,高于标准投茶量。
再不然,有人买到的是大袋子包装的散装岩茶,泡茶时随手抓一把,没仔细去称重量,也会让投茶量变多。
最后,如果你泡茶的工具没选对,用了个特别小的盖碗/小西施壶等,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——茶多,水少。
因为茶水比例的平衡被打破,容易泡出一杯浓度比较高的茶汤。
另外,坐杯闷泡时间长,也会将茶汤泡浓。
岩茶条索在沸水中浸泡时间长,茶味会得到比较多的释放。
泡茶出汤的时间不及时,就会轻易的让茶汤泡浓、泡苦涩。
《3》
茶汤的味道浓淡,可以通过泡茶方式调整,可以人为改变。
但汤感的醇厚饱满与否,跟茶叶的品质有关。
味道重,不代表茶汤厚。
平常在喝茶时,如果茶汤不够浓,那可以加茶量,加水温,加坐杯时间,来增加茶味物质的释放。
但这样的做法,只能在原本的滋味上叠加。不会增添出其他的味道。
并不会让整杯茶泡出来的汤感,得到质的飞跃。
俗话里讲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。
但按麻花的理解,再多的臭皮匠加一块,也起不到军师作用。
运筹帷幄,靠的是智力,而非人力。
茶汤醇厚,比的是质量,而非数量。
那到底,什么是岩茶的“厚”?
汤感醇厚的岩茶,内质丰富。
因为家底子厚实,所以在冲泡得当的前提下,可以出现丰富的层次感。
不同的冲泡次数,不同的泡茶时间,能感受到的韵味不同。
伴随着茶味物质逐渐自然释放,茶汤层次感越多,体验到的风味层次自然会更精彩!
喝岩茶时,建议大家通过“啜饮”的方式,感受茶汤的厚度。
将汤水小口的啜入,放在舌面上稍稍的掂量,感受茶汤的重量感。
喝白开水/纯净水时,尝不到厚度。
当在喝参鸡汤/汤感醇厚的岩茶,像慧苑老丛那样的茶汤时,可以感受汤水里的丰腴丰沛感。
汤水厚重、粘稠、顺滑。
达到醇厚质感的茶汤,饱满,有内容。
有力量,有骨头,有所谓的“骨鲠”感。
细啜茶汤,能喝到像米汤那样糯糯的感觉。
茶汤刚一吞入喉,就能让人眼前一亮。
喉韵舒服,润泽感强,回甘生津快。
喝岩茶,喝好茶,看得是一款茶的厚度。
茶浓了,淡了,根本不能反映一款茶的真正实力!
《4》
喝岩茶,什么决定了汤水的厚薄呢?
主要有分三处。
山场,茶园管理,工艺好坏。
山场与工艺的影响,是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正岩山场的茶树,三坑两涧里的水仙肉桂,它们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。
茶青鲜叶中积累下的养分物质充沛,原料品质高。
小气候温润的正岩山场,有利于茶树新梢持嫩,茶氨酸含量等养分积累更丰富!
好原料,是让岩茶实现汤感醇厚的必备前提。
另外,还有茶园管理的影响,平时的文章内容里很少聊起到这茬。
给列位看官们做一道选择题。
假设有两处小气候相似、面积相同的山场,一处山场里种棵肉桂,另一处只种了50棵肉桂。
那请问,哪片茶园产的肉桂品质会更好?汤感会更醇。
毫无疑问,当然是种植稀疏的那一片。
万千宠爱于一身,种植密度小,茶树吸收到的养分更多,原料品质自然会更有保障。
最后,武夷岩茶的品质要看工艺。
岩茶的茶青采摘下来后,如果在走水阶段,水分走得太多/太干。
那会让内质挥发掉不少,茶叶成品后的汤感偏薄。
另外在焙火的时候,如果是采用急火焙出来的茶,快速烤干了水分,会导致养分物质受损。
后期的成品岩茶,冲泡起来不饱满,不醇厚。
针对这类焙坏的岩茶,俗称就是“焙空”了,让原本的风味物质变得空空如也。
《5》
茶汤的味道浓重,不等于汤感醇厚。
将这点理清楚,“淡非薄”就很好理解。
浓,对应的是淡。
厚,对应的是薄。
岩茶茶汤的浓淡,受冲泡影响。
而汤感的厚薄,与茶叶品质挂钩。
内质丰厚的正岩茶,我们提倡大家快出水冲泡。
快出水,快出汤。
一手提壶注水,一手合盖出汤。
左右互搏,左右开弓。
迅速的在7-8秒内完成泡茶过程,更能泡出浓淡适中的茶汤。
喝这样的茶,味道不重,但却更加有高级感,鲜爽感。
哪怕是滋味略淡,味虽轻,但却能绵里藏针。拥有一股明快鲜香的韵感。
喝一泡好茶,当你泡过了第六、七冲,茶味泡淡了。
但适当的坐杯,也能泡出香气、汤感、韵致很好的茶汤。
如果是内质不足,汤感偏薄的茶汤。
那则会香气弱,持久性不强,不耐泡。
泡茶喝茶时,很可能前两三泡香气还行。
但后几冲,风味就会有断崖式下降。
像在喝外山的岩茶黄观音、金牡丹、奇兰等高香品种时,往往就是这样的情况。
《6》
衣不如新,人不如故。
喝茶,自然不如醇!
好茶的汤感,是有内容的,是汤质丰盈的,是有厚度的。
而货真价实的正岩茶,茶香也不是走轻飘、高扬路线的。
岩茶的香气方面,也以“醇”为贵。
盲喝一款岩茶,如果感受到的香气是活蹦乱跳的。
跟一阵风似的,忽的一下就飘走了。
那说明它的山场不行,做青不熟,焙火不透。
如果一款山场正,焙火透的好茶。它不仅是汤感醇厚,也茶香也是沉郁细幽型的。
训练喝茶的味蕾审美,要看的是它的气质美。
喝岩茶又不是喝二锅头,只盯在味道重不重上看,有啥意思嘛!
版权声明:本文归小陈茶事李麻花原创撰写,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