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写了一些有关茶叶的随笔,获多枚茶友点赞。其中一死党说你老家的山茶不错呀,生长环境好,天然无污染,不施肥不打药,何不写来过过眼瘾?说来汗颜,离开家乡20多年,上山攀爬橄榄树的场景记忆尤深,对林间那低矮的茶树印象却不甚了了,想来应该是因为“少年不知茶滋味”。某次回乡,便特地上山寻茶。老家广东普宁市涂洋村是著名果林之乡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南粤山地开发生产的先进模式。涂洋山海拔高度约米,全山造林,山腰林果套种,茶树和各式果树间种其中。当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摄制科教片《石山种柑》,蜚声中外。而茶树也栽种于彼时,至今大约四五十年历史。涂洋山地为红土壤,山上多石,早年炸石砌石坎栽种果树,水土保持较好,加之气候湿润,经年乔木落叶腐积,较为肥沃深厚,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,这应是山上种出高品质茶叶和水果的要素。
第一次专程上山看茶,适逢冬季,成垄的茶树修剪了枝丫,枝干虬劲,老叶疏朗,静待来春吐新芽。涂洋山茶属于青茶(乌龙茶类),春茶一般于清明后采摘,经过晒青、摇青、杀青、烘培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制作工序,始为成品茶。据制茶师傅介绍,山上茶树品种多,有梅占、水仙、奇兰等品种,而以梅占为优。茶史记载:梅占原产福建安溪芦田镇,清道光年间开始种植,是无性系繁殖品种,香味独特、品质优良,在我国名茶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乌龙茶加工技术是六大茶类中最复杂的,它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制作特点,在制作过程中,几道程序环环相扣,其中技巧、辛苦只有师傅才深有体味。所以,制出一款色香味俱佳的好乌龙茶,着实不容易。涂洋山成品茶条形紧结,春茶呈黑褐色,冬茶黄褐、微红。以沸水冲泡,香气即刻高扬扑鼻,观汤色则橙黄明亮。饮之滑嫩、甜爽、生津、回甘。泡开后的芽叶饱满、叶片舒展、长而渐尖、手感粗厚,小乔木类大叶种茶特征明显。围坐试茶,乡音亲切,茶香飘溢。茶过七八巡,在齿颊留香之间,回想年少时物质匮乏年代,上山砍柴割山草,眼馋的是可以果腹的各式佳果,对这个优质茶叶真的是没有留下多少印记。现在衣食无忧肥肠碌碌,这一泡山茶却勾起了点点滴滴的家乡记忆,早年的一些人事也渐次清晰。制茶师傅说:近些年来,多少外出打拼的乡里人,不管走到多远,心心念念的还是家乡石头山上的茶,味蕾奢求的还是家乡茶的“山韵”、“岩味”。我忽然觉得,家乡的山茶,就是一种喝得到的乡愁。庄子扬